姬庆文还在同宋应星东拉西扯,李岩心思依旧停留在织造衙门的事情上,问道:“宋孝廉,那郭敬有意瞒报产量,想必是要将多余出来的那些绸缎拿出去私自贩卖。www.126shu.com却不知一匹绸缎,能卖多少钱?”
宋应星蹙着眉头盘算了一番,说道:“苏州织造生产的彩织锦缎是御用之物,向来是一货难求。放在市面上,每一匹都要卖到三百两银子,也往往是一扫而空。”
“哇!”姬庆文听到这个数字几乎惊叫起来,“三百两这么多。那郭敬每年多出售三百匹绸缎,就要有九万两银子的进项。我家在陕西也算是大户了,没想到一年的收入还比不上郭敬的四分之一!”
宋应星却道:“三百两也不是纯收入。云锦所用的原料都是从湖州购买的最上品的生丝,又需用到金丝、银线、锦鸡毛、孔雀翎等材料,成本也不低,而且价格多有浮动。嗯……不过按学生推算,一匹绸缎赚二百两银子还是很稳妥的。”
“原来如此。”姬庆文道,“苏州既然苏州织造年产一千六百多匹绸缎,那听了,刚要同他解释,却听宋应星又道:“不过既然是圣上的旨意,那必然有所玄机,学生就未必能够体悟了。”
姬庆文穿越过来两年时间,知道古人都是小农自然经济思想,没有那种“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思维,便也不愿费口舌同宋应星解释,只说道:“皇上的旨意,我等只能躬行不悖,否则就是欺君之罪了。”
姬庆文见宋应星再无反对意见,便又问道:“宋孝廉,你方才那笔账算得清楚,可在下还有一件事情不明白。绸缎里面有一百两银子左右的材料成本,那人工呢?就不用付织工的工钱了吗?”
宋应星有些惊异地看着姬庆文,说道:“姬大人这也不知道吗?织造衙门织坊里用的织工,都是匠户出身,朝廷征用他们,本就不用支付工酬啊!”
李岩也附和道:“对,这是太祖皇帝时候的祖制了。”
宋应星也道:“不怕两位说学生悖逆。离大明朝开国都二百五十多年了,这祖制也不知道改一改……”
“此话怎讲?难道匠户制度有什么弊端吗?”姬庆文追问道。
宋应星答道:“近几年苏州绸缎、刺绣风行于世,价格水涨船高。织造衙门里办事的织工,都是祖传的手艺,我敢说全国上下都没比他们更好的织工了。也因此苏州这么多开织坊的,最爱雇佣织造衙门里的人,价钱开到每天一两银子。”
“也就是说,这些织工在织造衙门里工作,就相当于每天损失一两银子?”姬庆文问道。
“那也不至于。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织工也是人,当然也要赚钱养家糊口。他们大多完成了织造衙门的定额之后,便去外边接私活赚钱。也因此,织工的心思未必全在织造衙门里,出产的锦缎绣品虽然精美,却还不到质量的极致,产量也有提升的空间。”宋应星答道。
姬庆文一边听,一边盘算:崇祯皇帝要自己每年上缴二十万两银子,现在仅凭苏州织造衙门现在的产品,就已能勉强完成任务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抬高单价,那刨去要给皇帝的二十万两银子,还能多赚不少,少说还能有十万两的进项。
自己怀揣十万两白银,又身处这天堂一般的苏州,那过的不就是神仙般的日子吗?
一想到这里,姬庆文脸上顿时旁若无人地洋溢起笑容来,似乎已经忘了这多出来的“十万两银子”现在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