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脸得意的张贲,董宣但笑未语。
他的下属官员,都能有升迁的机会,唯独他绝不会升迁,因为他若走了,根本没人能接替他的位置。
他这个洛阳令,说大不大,在权贵云集的洛阳,他只能算个绿豆大的小官,但说小又不小,起码他的级别比其他县令要高出一些,毕竟是京城县令,放到现在来说,他就是首都市长。
目前,刘秀建国也没几年,跟着刘秀一起飞黄腾达的宗亲乃至开国功臣们,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一下子跳跃到权贵阶层,难免会飘飘然,疏于法纪。
如果让旁人来做洛阳令,即便查到宗亲、大臣有违法乱纪之举,恐怕也不会去管,或者说不敢管,但别人不敢做的事,他董宣敢做,当初长公主刘黄最宠爱的家奴犯错,他都依律给斩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刘秀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洛阳令的人选上,他一定会重用像董宣这种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酷吏,所以董宣早就看透了,也从没想过要升迁的事,而且他做洛阳令做得还挺好的,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职位。
这次,公孙述在洛阳制造谣言,以谶语书传播汉室要被他公孙述取代的消息,刘秀的应对也很有意思,不禁书,不禁流言蜚语,而是公告天下,谶语书中所记录的公孙,是指汉宣帝。
这个应对之策,倒是非常符合刘秀的行事作风。
刘秀学的是尚书,他本身就是位儒生,还是太学生,这一直以来都是刘秀引以为傲的资本,他又怎会去效仿暴秦,做出焚书坑儒之举,败坏自己的名声。
不得不说,刘秀的这一招很高明,在不禁书,不禁言的情况下,让公孙述制造的舆论压力不攻自破。
这次的事件,应该算是刘秀和公孙述之间爆发的一场舆论战。
两雄相争,说白了双方都是想达成自己的政治诉求。
兵戎相见的战争,那是达成政治诉求的手段之一,而舆论战,也同样是为达成政治诉求的手段。
只不过在这场舆论战中,刘秀明显是更胜一筹,将公孙述挖空心思谋划出来的舆论压力,化解于无形。
事隔两天,张贲在刑审细作的时候,倒是挖出了另外一件事。
根据一名扛不住大刑的细作交代,数月前,公孙述曾派一批美女到洛阳,其目的是为了混入洛阳高官的府中刺探情报,只不过这些美女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来的洛阳,现在又在哪里,有没有成功混入各大臣府内,这些事情,细作便一概不知了。
张贲挖出这么重要的消息,不敢隐瞒,立刻上报给董宣,希望董宣能代他禀报给天子。
董宣听完张贲的汇报,眉头拧成个疙瘩,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种事情,其实不宜上报。
不过思前想后,董宣还是写了一封奏疏,上报给刘秀。
最近这段时间,公孙述显然已将矛头指向洛阳,细作交代的事情,未必就不是真的,提前做出预防,也是好的。
在翌日的早朝中,大司徒伏湛,便把董宣的奏疏当庭呈报。
看罢董宣的奏疏,刘秀也是暗吃一惊,他将董宣的奏疏交给群臣传阅。
等众人都看完,他问道:“诸君近日可有发现府内之异常?”
听闻这话,许多大臣立即表态,自己并未纳妾,更未换妻,正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自己不可能中公孙述的奸计。
这些大臣,明显是在效仿宋弘,当初刘秀向宋弘提亲,希望宋弘休了他的原配,改娶自己的大姐刘黄,结果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义给直接拒绝了。
当时刘秀非但没气,反而还夸赞了宋弘,称赞他品德高尚,之后许多大臣都有效仿宋弘,明面上不纳妾,背地里却养了不少的小老婆。
刘秀环视一圈群臣,淡然一笑,说道:“对于此事,诸君应要引以为戒才是!”
“是!陛下!”
众臣齐声应道。
刘秀也没太把公孙述的美人计太当回事,觉得给大臣们提个醒,就已经足够了。
恐怕刘秀做梦也想不到,张贲所查出来的那一批美女,根本没在别的地方,都养在他的皇宫里呢。
此事刚告一段落,御史中丞李由抬了抬笏板,说道:“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说着话,李由从袖口内抽出一小卷竹简,向前呈交。
张昆走过来,接过竹简,递交给刘秀。
后者展开,定睛细看,这是巡游三辅地区的御使传来的弹劾奏疏,弹劾的对象,正是征西大将军冯异。
平灭赤眉军后,征西军并没有班师回朝,也没有解散,而是驻扎在三辅地区,主要防的是南方的公孙述,其次防的是北方的隗嚣。
统帅征西军的主将,正是征西大将军冯异。
冯异驻扎在三辅,俨然成为三辅地区最高的军事长官。
按理说,冯异是掌兵的,他管不到地方的头上,但驻扎的时间久了,冯异和地方官员难免会有接触。
像征西军的粮草问题,征西军自身的屯田可以解决一部分,朝廷那边的输送,也能解决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要靠地方官府来解决。
征西军有十万之众,粮草消耗巨大,对于地方来说,这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长安经过王莽之乱、刘玄之乱、赤眉之乱,早已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自身的温饱尚且难以解决,现在还要负担征西军的军粮,长安官府被压得快喘不上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