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后,唐恩将启程飞往伦敦,观看红蓝大战。
这个周末,唐恩参加了一次巨头会面。
包括了迪士尼的迈克尔·艾斯纳、华纳的巴里·梅耶、NBC的史蒂夫·伯克、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汤姆·罗斯曼、传奇影业的迈克尔·奥维茨,以及MPAA的高管和几个加州议员。
见面的理由是迈克尔·艾斯纳和太太30周年的结婚纪念日。
迈克尔·艾斯纳是美国响当当的大人物。
在过去几十年中,他在好莱坞的地位就跟比尔·盖茨在硅谷的地位差不多。
这样重要的纪念日派对,要么是关起门来悄悄过,要么就是广发请帖、把所有重量级的嘉宾都请过来,来见证他们夫妻二人的融洽恩爱。
连巴菲特都抽时间过来了。
周末嘛,大家普遍都有空。
不过,圈子不同。
巴菲特并没有加入到唐恩他们这个娱乐巨头圈子的讨论当中。
这项提议来自迈克尔·奥维茨。
并通过唐恩的关系,借着迈克尔·艾斯纳结婚纪念日的机会,把诸多业内大佬聚集起来,达成一个能够符合集体利益的普遍共识。
提议的内容:产品植入。
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影视作品当中进行的商品广告植入!
在好莱坞,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产品植入就已经出现。不过,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新闻客观的原则,并侵犯了观众的知情权,并没有广泛铺开,只是个别案例。
直到80年代——
斯皮尔伯格拍了一部电影《E.T.》,电影中,外星人E.T和丽丝巧克力联系在了一起。然后,就让丽丝巧克力一炮而红,当年的销量暴增65%!
汤姆·克鲁斯主演了电影《乖仔也疯狂》,在电影中他戴上了一款雷蒙太阳镜。然后,雷蒙太阳镜的销量暴涨3倍!
从那以后,广告主真正见识到了好莱坞电影的力量,开始加大投资力度,拼命的砸钱在电影中植入广告。
再加上从80年代开始,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费用激增。为了降低成本,制片人们只能放弃过去的坚持,开始寻找更多的外来资金,广告植入开始正式的大行其道。
到了90年代,就愈发的变本加厉。
比如,米高梅的电影《007之明日帝国》,制作方采用了整合性计划进行植入,与五家公司思美洛酒、宝马、VISA和爱立信,达成了产品植入协议,总共拿到了9800万美元!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制作总成本,也才1.2亿美元!
这简直成了那一年让好莱坞大佬们最轰动的大事!
这比同时期的《泰坦尼克号》更换导演,让18岁的小孩唐恩·沃克去执导,要更为轰动!更为震惊!
普通的影迷们自然更震撼于《泰坦尼克号》的超级大卖,他们的层次较低、眼界有限,看不到更大的格局,以为一部票房接近20亿美元的电影就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了。
实际上,在那一年,对好莱坞运作格局意义更大的是《007之明日帝国》。
《泰坦尼克号》只是一部赚了大钱的电影,《007之明日帝国》却改变了好莱坞的产业格局。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亚于唐恩后来提出的“拼盘投资”、“爆款理论”、“特效工业流程”等概念。
从那以后,产品植入就真正的发展成为好莱坞产品的“标准作业程序”。
成了好莱坞一块巨大的收入来源!
去年,新环球集团一共独家制作了44部电影,16部电视剧和9档真人秀。
总共的制作成本是31.6亿美元。
这30多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当中,单单是产品植入,就帮助新环球集团节省了11.3亿美元的预算。
也就是说,有30%的制作预算,都可以通过广告商来满足!
这绝对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其他的影视公司,就算体量规模和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上不如新环球。但他们的制作预算更有限,对产品植入的依赖更强。
然而,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观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他们推销产品,等同于欺骗。
其次,产品植入会破坏影视作品内容的艺术性,造成剧情的不连贯。或是植入商品与作品剧情不符,进而引起观众的反感。
就在前几天,好莱坞编剧工会在今年的白皮书中,着重抨击了当下行销性泛滥的产品植入的情况。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使得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的最后阶段,必须修改作品来“塞入”商品,剥夺了编剧的创作权。
好在,编剧工会在好莱坞的话语权,几乎为零。
远不能跟制片人工会、导演工会和演员工会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