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实在是曹操杀其人来毫不含糊,要知道衣带诏事件虽然过去四五年了,可董贵妃那鲜血还印在许都的宫殿当中,至今仍然擦洗不掉,暗迹斑斑,很是渗人。
对于皇帝的妃子,曹操都是说杀就杀,除了刘表、刘备、孙权等不再他掌控中的人之外,他的势力范围之内,还有谁敢明目张胆的挑衅?
但若是因为动了曹丕的亲家无极甄家,而让这扫世家大族颜面的事情功亏一篑,曹操不会说什么,毕竟这是夏侯尚的私人行动,他不知情,但恐怕那时对曹丕的印象就要打折扣了,因为他公私不分,是非不明。
曹家的霸业是不会,也不能交到这种人手上的。
再说后面夏侯尚提醒曹丕的话语,赵奢收税之事,曹丕也是明白的。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
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以泄愤。
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带头率先垂范,则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所以曹丕只能咬着牙认了,但还是怒目瞪着夏侯尚,夏侯尚耸了耸肩,混不在意。
一想到甄氏那王的仁慈之举。”
袁绍感觉崔琰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让崔琰作了骑都尉,但依然我行我素,从那时起崔琰就知晓袁绍败亡已定,只是早晚的问题。
后来袁绍在黎阳县带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规劝说:“天子如今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
袁绍却不听从,执意想要攻伐曹操,但却采取守势,犹豫不定,终于在官渡大败。
等到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