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所看小说的全部都是披甲行军,而且能日行百里,少的也有三五十里,难道小说看多了也有错?
“难道建奴也不是披甲行军?”袁元只好问道。
“营长,是的,而且即使是建奴骑兵,一般是徒步行军,除非每人配备两三匹马。”
“哦,那建奴骑兵怎么日行百里?”
“营长,哪有如此迅速的行军?除非是作战需要,可以做一天最多两天这种行军,否则,军队很快就没有体力,怎么打仗?”
“好,令全军背甲行军。”
“是!营长。”
盖辽军于每天三十里的行军速度向铁岭前进,从盖州至铁岭的路程大约三百二十里,预计半个月后可以抵达。
而辽东经略规定的时间是九月一日,因此盖州卫军在行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进行扎营训练。
古代军队始终是用帐篷野营的,而运送帐篷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五百兵力的盖州卫军至少需要十辆马车来负责运送帐篷,这在迅速运动中确实是一种累赘。
但是粗麻布造的帐篷对军队的保护作用很大,某一天使用帐篷或不使用帐篷,差别是很微小的。
但是,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帐篷,那么差别就会变成很大的,因为军队很自然会由于生病而大受损失。
袁元带着三位自己精心挑选的参谋在军队前面勘察地形,一边给三人讲解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知道扎营的意义,新兵应会怎样构筑营地,在战争中这种本事是不可或缺的救生手段,营地构筑得规范,官兵们就能安心地在工事里度日,即使在遭到敌人围困时,他们也会觉得比较安全。”
“其次,营地要建在安全地带,如果敌人就在不远处,那就尤其要注意。
还要注意附近能否充分保障燃料、草料和水的供应。
要是在这里的时间较长,还要考虑气候问题,会不会爆发山洪,如是则要离开或者花更多精力去对付它。
周围最好不要有高地,否则这些制高点一旦被敌人控制,后患无穷。”
“再次,营地的面积应由参谋丈量,规模应当与人数、辎重的多少相适应,要是窄了,就会觉得拥塞成堆,宽了,人员就会布得太散,不利于防御。”
第一天下午,盖州卫军进行了第一种扎营,只需宿营**,墙高三尺,宽三尺,壕沟宽六尺,深一尺半,壕沟底布上尖锐的防御木刺。
构筑营地时,袁元发现辽东下发的挖壕沟用的铁铲、铁锹、铁锨,再就是斧子、锯子等土木工具不够用。
营地的长宽一致,大约每平方里一万人。
参谋负责营帐的配置和安排,士兵的帐篷,辎重都要经参谋认可方能安置,此外,病员、医生,以及与此有关的开支均由参谋统管,也负责巡哨。
夜间需要轮流去执勤,作为夜间精戒哨,同时需要将他们的名字登记造册,保证公平,在册本中还要载宋谁在何时休过假,休了多少天假。夜班执勤每班为一个半时辰,分为三班,用沙漏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