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村原名山海镇,在五十年代初期时是一片养殖场,县城不少牛羊鸡鸭都是从镇子里买的。
这块地方山清水秀,环境适宜,靠山吃山的农村人靠着这片地赚了不少钱,虽说山海镇人口不多,但也能做到人人有口肉吃,比起隔壁那几个只能啃咸菜的村子好不少。
并且镇子背后靠山,邻侧还有一大片碧蓝的活泉水,开春的时候站在山上往下看,美的和童话故事里一般。
也正是因为有山有水,才会有“山海镇”这名字的由来,象征着镇子里人对块地方美好的展望。
在这儿长大的牲畜兴许是打小喝活泉水的关系,长得都特别好,个头大,肌肉结实,尤其是牛,皮毛水光蹭亮的,大太阳底下看还会反光呢,比起其他村子里瘦巴巴黄蜡蜡的牛好太多了。
于是乎,山海镇后来还多了个名字——牛头村。
这是少有的不以大姓为名的村庄,加上这儿地域极其广阔,山脚下全是他们的地方,故而用的是“镇”而不是“村”。
我翻着蒙江给我的短信,挨个念出声来,此时李文道神情严肃的打断我,说他听说过山海镇。
“没想到啊,牛头村竟然就是山海镇,啧啧,”李文道砸吧着,“那镇子我熟啊,还打仗那会儿山海镇上不少人都被群岛国的兵打死了,抢了不少牛羊马匹去,祸害了那儿的土地,导致后来山海镇那一块地方贫瘠的水稻都种不出。”
“嘿,还有这事?那为啥后来不叫山海镇这名字了啊,还挺好听额,比什么牛头村有文化多了。”
我合上这条短信打开下一条,然而入目之处白花花,我仔细一看,发现里面没写字不过却有两个附件,按了下载后,我便问起了李文道来。
“那镇子上闹鬼呗,”李文道耸耸肩,“一个镇子上几百号人呢,全被群岛国杀了,你说怨气重不重?再说了,那国家的兵没底线,男的抓起来做实验,一直折腾到死,女的就更惨了……”
他说着摇摇头,神色中流露出的是对群岛国的愤恨还有一丝对那个年代群众的怒其不争。
川地的虽说靠着山,是天然屏障的同时也能是进行围剿的好地方。
山海镇三面环山一边靠着活泉,不是个好防守的地段。
再加上当时正是战争的初期,大家还没有强烈的抗争意识,面对敌人有些不知所措,手里除了锄头就是铁铲,好些的还知道拿家里杀鸡用的菜刀,别的武器一样没有。
种地养牛的男男女女空有一身腱子肉,却不会打架,你说怎么和敌人打?
分分钟被抓起来不要太简单。
我听的直皱眉,死那么多人怨气深重,不闹鬼才奇怪呢。李文道和我说他会知道这些事儿还是师门里恰好有个战争年代的老师傅,参与过救援山海镇的行动,只不过最终还是不敌群岛的枪炮,失败了。
“唉,可惜那老师傅死的早,在我小时候就去世了,要不然咱们还能问问清楚呢。”
和李文道扯了些后,我瞥了眼手机上的下载进度,发现两张照片都已经好了,于是赶紧招呼他过来看。
这一看不得了,我俩眼睛直勾勾的挪不开了。
照片依旧是黑白的,是一张女孩子的单人照。
我俩会看呆的原因是,那上面的姑娘不是别人,就是老大爷的嫂子,牛甜花。
要真是一般的照片我俩反应也不会那么大,年轻女孩子多拍几张照怎么了,长得不好还不允许照相了么。
可是手机里这张照片上,牛甜花穿的并不是农村的花棉袄,而是战争时期女兵的制服,最早的华夏陆军常服,草绿色制服肩膀上还有华夏军队的标志,脑袋上同色系的帽子盖住了大半个额头。
重点是,牛甜花在这张照片上的面容和合照上的脸完全一致,没有半点区别……
老大爷十道此时已经回过神,急匆匆找出老大爷给的那些纸,抽出三人的合照仔细做了比较。
“一模一样,除非是双胞胎,否则不可能那么相。”
最后得出的结论叫我俩始料未及,“看来牛甜花身上的秘密又多了一个啊。”李文道叹口气,小心的把资料保存起来。
我急忙点开蒙江的其他消息,后面是国家当时对这支部队的遗体进行收拢的时候给出的鉴定报告。
这支部队一共有一个团,两个连,总共不到百人,进过严格的尸体辨认,里面并没有一个叫牛甜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