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金基德是拍小成本文艺片的大师,也获过很多奖,但是小凤对获奖并不是很热心,姜帝圭等人是从小凤在演员这条路上走的更高更远出发考虑的,但是小凤进娱乐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任务而已,成不成名,能赚多少钱小凤真不太在乎,哪怕换了一个身份小凤的小市民想法仍然没有改变,小富即安,小凤一直觉得人就不该为了名利活的那么累。
对于金基德上门的目的,小凤觉得唯一靠谱的解释就是找自己拍戏,特别是金基德还是姜帝圭领上门的,说不是为了拍戏来的小凤都不会相信,小凤想不通金基德为什么还要找自己拍戏,上次虽然没闹的很不愉快,但是心里面的疙瘩是留下了,就算两人以后有机会合作也不应该这么快啊。
小凤跟张勇健一样,完全就没想到金基德根本就没觉得换角色做的有多过分,更没觉得小凤会有心理阴影。
要不是之前跟姜帝圭谈好了,一进门金基德就会迫不及待的跟小凤谈角色的问题,虽然起起伏伏了几次,擅长的又是小成本文艺片,但是金基德在选演员方面还真没碰见过不愿意合作的,一来是他名声在外,二来金基德找演员的原则一直是只找最合适的不找名气大的,所以合作的大牌演员在名导中算是最少的了。
相比于金基德,姜帝圭就没那么乐观了,认识了这么久小凤是什么性格姜帝圭已经摸透了,完全就是没上进心的懒人一个,而且对电影的角色理解很奇葩,偏好那种美国式的英雄人物,对比较悲惨的人物或者比较另类的人物不感冒,姜帝圭觉得这跟小凤从事搞笑艺人工作也不小的关系,而能在电影节上受关注的角色往往就是那种悲惨另类的角色,不得不说全世界各种评比奖项,揭露人性丑恶,表现社会黑暗,探讨人性险恶的作品就是比正能量的作品吃香,当然华夏这个和谐的国度除外。
小凤愿不愿意跟金基德合作在姜帝圭看来都是小问题,他相信只要他张嘴小凤绝对会给面子,但是小凤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剧本接受这个角色就不好说了,这方面姜帝圭还真不想强逼小凤,而且就算是他本人也不敢确定这个剧本拍完后会是什么样。
如果只是改编现实事件这没什么,反正现实的事都出了搬上荧幕也没什么,哪怕这个现实事件的影响很恶劣,但是如果这个剧本是金基德拍那么效果就大大的不同了。
首先金基德的暴力美学讲的就是极端的性和暴力,用来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其次金基德特别喜好对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隐喻式的探讨和讽刺,最后也是姜帝圭最担心就是金基德十分擅长对人物的刻画,而这个剧本这个主角要事被金基德深度刻画会变成什么样子,姜帝圭根本就不敢想象。
虽然有那么多担心,但是姜帝圭仍然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拍出来至少能让小凤去各大电影节露露脸,至于能不能获奖现在说还为时尚早,但是这方面的资历是小凤最缺乏的,如果小凤能在国外获得好评和关注,姜帝圭不相信那些学院派的评委还会为难小凤。
姜帝圭特别的纠结,他也不知道带金基德过来是对是错,他之所以那么快下决定第二天就带金基德上门就是怕自己改变主意,现在到了小凤家了,那么就把时间留给小凤和金基德,至于小凤是否愿意参演就看小凤个人的意愿了,他可以督促小凤,但是绝对不会过度干预小凤的决定。
姜帝圭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上门的目的,看到金基德就猜个艺类的电影不感兴趣,特别是充满对人性和社会探讨的,而主角的任务小传让小凤觉得,除了长相普通外两人身上各本就没有相似的地方。
看到一半,小凤觉得这个剧本完全没什么亮点,但是这个剧本是金基德拿出来的,而且以小凤对姜帝圭的了解,如果不是看好剧本姜帝圭绝对不会带着金基德上门,于是小凤只能认为认为他欣赏不了文艺片,或者说他罗凤恩只是个普通青年,二嗯青年和文艺青年的套路他搞不懂。
前一多半剧本一直在描述着一个很普通的韩国人的成长经历,除了父亲因为癌症去世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这个人的经历很普通没有什么特殊的,服过兵役,退役后就当了警察,此时剧本已经翻了一多半了,就在这个时候小凤终于看到金基德想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了。
看完剧本后小凤一脸诧异的看了看姜帝圭,然后又看了看金基德,看来最后这部分小凤才明白剧本前面一些看起来很累赘的人物细节刻画是为了什么,但是哪怕是这样小凤仍然觉得这个剧本有点扯,哪怕是前面已经进行刻画铺垫了,但是小凤觉得一个性格残暴再加上工作不顺生活窘迫也不能让最后的暴起杀人还是杀了60多人说得通。
小凤对剧本相当的不满意,剧情有点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唯一能称得上男主角的人物归根结底就是个bt,而且还是个突然bt,不是那种因为童年经历成长经历造成影响b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