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其他人,除了事,还是说的酒,当真是一个爱酒如命的酒疯子,但却让人觉得还蛮有道理的。
“但这诗文终究说的是杯中之物,格局太小,贻笑大方之家。”
端木赐阴声说道:“若是一篇写杯中浊物的诗文,都可以得到诸圣感应,那才叫见鬼了。”
可就在这时,李太白手指一转,继续写道。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这两句诗就更有意思了。
大概意思是说,我听说有人把清酒比作圣人,将浊酒比作贤者,那么酒中便是有圣贤大道了,何须去求神仙之说呢?
接着便是全诗的结尾了。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后面两句话听起来就更“混账”了,三杯酒就可以通晓大道,如果能喝一斗酒,你就可以道法自然,与天地同寿了。
虽是些劝酒的醉话,加上最后一句话,却是叫人耳目一新,如坠其中,反倒是如世人皆醉,唯他独醒一般。
诗文写完,李太白绣口一吐,浩然紫气附着字迹之上,以虚化实,竟是全诗七十个字,一字不落地落到桌案前的纸张之上。
一字一句,丝毫不差。
就这样写完了?
从李太白说“喝得差不多了”叫嚣着“拿笔来”,到他现在诗文写成,一共才过去多久?
二十息有没有?
哪里有二十息,十息都没有好吗?
两名本来还悠哉悠哉,想着让李太白垫底,甚至超过时间,好踩住天选魁首的稷下学宫弟子霎那之间已是惊得连手里的毛笔都掉了!
这是什么速度?
打了腹稿了吗?
还是说他一边喝酒一边构思好了!
可这么说,看到李太白那醉得站都站不稳的样子,谁信啊!
这两名儒生赶紧埋头赶起文章来了。
一方面是最晚写出来的人,肯定要背上殿试垫底的黑锅。
另一方面是,这回时间是真的真的,真的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