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府库大丰
润州的水稻收割完了,淮南的水稻刚开始收割,而宣武的水稻还在灌浆,要收获还要一个月,这个时候已经可以育秧了,能不能再种一茬,大概是不行的。
李晔记得,长江以南可以种两茬水稻,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茬麦,一茬稻。
而淮河以北,一茬稻、麦,一茬豆勉强可以,可惜没有玉米,不然种一茬玉米就完美了。
皇帝陛下只想知道,河南的水稻生长周期,还有小麦,豆类、黍米的,摸索双茬种植是否可行。
两季的种植期,中间育秧可以重叠一个月,实际上也就五个多月,温度在二十度以上才可以。
而在宣武,这么高的温度得到五月份,如果有塑料薄膜的话,可以提前在四月份育秧,而现在,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当然,李晔也想通过这个过程,培养一些人才。
大唐的农业技术已经有一定基础了,比如嫁接,将梨树嫁接在石榴树上,在大唐已经很常见了。
育种,选种,杂交,都是需要摸索的。
为此,李晔设立了大唐第一个农学院,司农监少监董监中成为第一任院首。
李晔交代了几个摸索的方向,一是种子培育,将那些性状表现突出的种子定向挑出来。
比如熟的快的,或者粒大多穗的,定向选择。
二是种植方法,各种情况都要试试,哪种最好怎么浇怎么施肥
三嘛,就没有了,皇帝陛下肚子里的东西也不多,这些都已经掏空了。
且做且看看吧!
汴梁,宣武节度使府邸议政堂。
张承业面露喜色,看样子结果应该不错。
“陛下,两川的夏收赋税都已经入库了,今年远超往年,共收的钱一百三十余万贯,粮一百五十万石,绢六十余万匹。银钱已经全部通过大唐织造局,汇到长安。
粮草绢布全部颗粒归仓,臣以为这些粮食绢布不必运到长安,绢布可作为官员俸禄,士卒军饷,粮食除作军需、俸禄外,可设常平仓,以应不时之需。”
李晔点点头,两川路途遥远,运粮食到长安,基本上十石也就一两石了,比起粮食,钱的损耗就小了很多。
除非长安缺粮,不然直接从两川运粮食还是很不合算的。
两川有铜矿,可铸钱,多雇些工匠,将粮食消耗掉铸钱也合算。
大唐织造局现在也兼顾着平衡各地铜钱存量的作用,朝廷汇兑赋税都是百万贯,这些铜钱从两川汇到长安,实际上就是把两川的铜钱搬到大唐织造局设在两川的仓库,再从长安的库中取出来给朝廷。
若是货币没办法平衡,还是要把钱运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