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幼斌站在河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那通来自县委县政府的电话,如同在他平静的心湖投下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涟漪,久久难以消散。他深知,清风县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试点,既是无上的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而他自己,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却依然被困在去留的两难抉择之中。
在抗洪救灾与灾后重建期间,何幼斌深刻体会到了清风县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他的高度信任。他看到了村民们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没有丝毫抱怨和退缩,而是齐心协力重建家园。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让他更加明白自己在清风县的使命尚未完成。
为了更好地规划清风县的乡村振兴蓝图,何幼斌决定组织一次全县范围内的乡村发展研讨会。他邀请了来自各地的农业专家、经济学者、乡村规划师以及本地的村干部、致富能手和村民代表等参加会议。在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专家学者们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乡村振兴的趋势和策略,提出了诸如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本地的村民代表们则结合实际,讲述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比如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进一步改善等。
何幼斌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地记录下关键要点。他在会上强调,清风县的乡村振兴要立足本地特色,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会议期间,何幼斌还积极与各方人士交流互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意向,为清风县的乡村振兴搭建了更多的资源平台。
研讨会结束后,何幼斌带领着团队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清风县乡村振兴初步规划。规划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各个方面。在产业振兴方面,他们计划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例如,在原有特色农产品种植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品种,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清风县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线路和项目,如民俗体验村、生态康养度假区等。在人才振兴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然而,规划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智慧农业项目时,遇到了资金短缺和技术难题。引进先进的农业智能化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清风县的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同时,当地农民对这些新技术的操作和维护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何幼斌四处奔走,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同时联系农业科技企业,寻求技术合作和支持。他组织了专业的培训团队,深入到各个村庄,为农民们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操作智能化设备,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农业生产管理。
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如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何幼斌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与旅游院校合作,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对本地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他还亲自参与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全方位地展示清风县的乡村旅游魅力。
正当何幼斌为清风县的乡村振兴努力拼搏时,他在城市里的老同事给他带来了一个消息。城市里有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有意向在清风县投资建设一个大型农业产业园区,该项目如果落地实施,将为清风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但同时,企业也提出了一些较为苛刻的投资条件,比如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这需要何幼斌与县委县政府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协商,权衡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