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专家来访
幸福村的上空,阴云密布,沉甸甸的仿佛要压下来,给整个村庄蒙上了一层沉闷的阴影。这场关于机器人和无人机的争论已经像这阴霾的天气一样,持续了好些天,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整个村庄都被一种焦虑和迷茫的氛围所笼罩。 李建国站在自家的院子里,望着阴沉的天空,眉头紧锁。他脚下的土地仿佛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沉重,沉默不语。那棵陪伴了他多年的老枣树在风中微微颤抖着枝叶,似乎也在为村子的未来担忧。 “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必须要找到一个权威的声音来打破这个僵局。”李建国喃喃自语道。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屋内,再次拿起电话,经过多方联系,终于请到了农业科技专家赵教授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一个微风轻拂的清晨,阳光努力穿透云层,洒下丝丝缕缕的温暖。赵教授带着助手驱车来到了幸福村。村口的老槐树在风中轻轻摇曳着枝叶,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当车子缓缓停下,村民们早已好奇地围了过来,大家交头接耳,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疑惑。
李建国满脸笑容,快步迎了上去。“赵教授,您可算来了,一路上辛苦了!” 李建国紧紧握住赵教授的手,眼中满是热切。 赵教授微笑着回应:“李村长,别客气,能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荣幸。” 李建国一边带着赵教授往村里走,一边迫不及待地向他介绍村里的情况和目前关于机器人、无人机的争议。“赵教授,我们村一直都靠传统的农耕方式,大家对这些新科技心里没底,您可得好好给我们讲讲。” 赵教授点了点头,神色认真地听着。
一路上,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点头,似乎也在倾听他们的对话。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田间,田边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天空的阴霾。赵教授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土壤的质地和湿度,又起身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不时和助手交流几句。他的眼神专注而专业,仿佛能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土地深处的秘密。 “这片土地的肥力还不错,但耕种方式可以更科学一些。” 赵教授说道。 张秀英也跟了过来,她忍不住问道:“赵教授,那这机器人和无人机真能在我们这派上用场吗?那得花多少钱啊?我们可没那么多钱。” 她的脸上写满了担忧,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 赵教授耐心地解释道:“大姐,您别着急。机器人和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它们可以精准地进行播种、施肥、浇水等操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就拿播种来说,机器人能够保证每颗种子的间距和深度都恰到好处,这样不仅节省了种子,还能让庄稼长得更整齐,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和收割。而且,现在很多厂家都有优惠政策和分期付款的方式,前期的投入不会像您想象的那么大。” “那这机器要是坏了咋办?我们可不会修。”
一位年轻的村民插话道,他叫李刚,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平时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又担心风险。 赵教授笑了笑:“现在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厂家都会提供售后维修服务,而且会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当然,大家自己也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维护知识,这样能更快地解决一些小问题。而且,这些设备的稳定性都很高,只要按照操作规范使用,不容易出故障的。” 回到村里,赵教授站在村民中间的空地上,开始耐心地讲解:“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对新科技有顾虑,但这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机器人和无人机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减少人工劳动的强度。比如说浇水,无人机可以精准地监测到每块土地的需水量,然后进行精准浇水,既不浪费水资源,又能保证庄稼的生长需求。而且,它们还可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不受风雨的影响。” 张秀英还是不太放心:“赵教授,就算产量提高了,能卖得出去吗?” 赵教授解释道:“现在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很大。只要我们的产品质量好,产量高,还怕没有销路?而且政府也有一些扶持政策,可以帮助大家联系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广。”
一些村民开始心动了,但还是有疑虑。 “赵教授,这新科技会不会让我们失业啊?” 一位中年村民担忧地问道,他叫王福,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就指望着种地的收入过日子。 赵教授连忙摆手:“不会的,新科技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设备的操作、维护,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等。大家的工作会变得更有技术含量,收入也会提高。而且,农村电商现在发展得很快,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需要很多人来做相关的工作呢。” 赵教授继续说道:“大家可以先小范围地试用一下,如果效果好,再逐步推广。这样既能降低风险,也能让大家看到实际的好处。” 李建国看着村民们的反应,心中有了一丝希望。但他也知道,要让大家完全接受新科技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努力。
就在这时,村里的刘大爷站了出来:“我觉得赵教授说得有道理,咱们不能一直守着老一套,得跟上时代。” 刘大爷是村里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虽然年纪大了,但思想还算开明。 可刘大爷的儿子小刘却反驳道:“爸,您别冲动。这万一失败了,咱们家可赔不起。” 小刘一直在外面打工,见识了一些世面,但也变得更加谨慎。 父子俩当场就争论了起来,其他村民也纷纷加入讨论,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我觉得可以试试,反正咱们现在这样也没多好。” “不行,太冒险了,万一不行,咱们可就惨了。” “那总不能一直这样穷下去吧!” 李建国赶紧站出来调解:“大家别吵,咱们听赵教授的,一步一步来。” 赵教授也说道:“大家别着急,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选择几块条件合适的田地进行试点。”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决定先拿出十亩地进行机器人和无人机的试用。 然而,在准备试点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村里的电力供应不足,无法满足机器人和无人机的充电需求。
而且,这十亩地的归属也引起了争议,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地排除在外,担心试验失败影响收成。 李建国和赵教授再次陷入了困境。 为了解决电力问题,李建国跑到镇上去寻求帮助。镇政府的办公室里,李建国焦急地向领导说明情况。 “领导,我们村现在引进新科技,但是电力跟不上啊,您可得帮帮我们。” 镇领导皱着眉头说:“建国啊,这事儿不是那么容易,电力改造需要时间和资金,不过我们会尽量协调,争取尽快解决。” 从镇政府出来,李建国的心情十分沉重,但他没有放弃,又四处打听有没有其他办法。 而对于土地的归属问题,赵教授提出了一个公平的抽签方案。但有些村民认为抽签不靠谱,要求按照家庭人口或者土地面积来分配。 “抽签太随机了,不公平!” “就是,应该按照人口来,我们家人多,应该多分点。” “不行,得按土地面积,我们家地多。” 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村里的大学生小林放假回来了。小林在学校里学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他了解了情况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我们可以按照土地的肥力和地理位置来综合评估,然后再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公平,又能提高试验的成功率。” 大家觉得小林的方案可行,最终确定了试点土地的归属。 在等待电力改造和设备到位的日子里,村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期待新科技能带来奇迹,又害怕会遭遇失败。 张秀英每天都在家里念叨:“这要是不行,可咋办哟。” 她的丈夫不耐烦地说:“你就别瞎操心了,等着看吧。” 终于,电力改造完成,设备也运到了村里。赵教授和助手亲自为村民们进行培训,教大家如何操作机器人和无人机。 培训的场地就在村子的空地上,村民们围在一起,认真地听着赵教授讲解。 “大家看,这个按钮是控制飞行高度的,这个是控制速度的……” 一开始,村民们都手忙脚乱,不是操作失误就是忘记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