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父亲从镇里请来的大夫,看的是啧啧称奇。
他那不苟言笑的父亲,不经意间也会露出笑容,从此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1944 年,刘大壮 13 岁,父亲听说里长以前上过私塾,就提着他藏了许久的酒和家里的两条腊肉,带刘大壮去拜访了一下。
不求他学成啥,只要能认得自己的名字就行。
本身就是农村孩子的刘大壮,也慢慢习惯了,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晚饭后又到里长家跟着识字。
学了大半年,里长说:“我会的都教完了,你以后就别来了。”
不来就不来,要不是自己不认识繁体字,刘大壮根本不会来。
因为他发现,里长就是认识一些字而已,还学的不全,有些字都教错了!刘大壮也不反驳,自己知道怎么读就行。
对于生活的艰苦,刘大壮可以忍受,本来就是战乱年代,能有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已经是大多数人的渴求。
唯一让他诟病的是,衣服是麻布做的,总是和自己的皮肤打架,身上一直是红彤彤的,出点汗那真是酸爽。
自家就两个大老爷们,屋里乱也就算了,关键是衣服没人补,一直是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洞的。
1947 年,刘大壮已经 16 岁了,长得比父亲高点,1.78 米的个头,身体强壮,阳刚帅气,就是有点黑。
到处都是破洞的衣服,加上头发都是父亲用剪刀剪的,高低不平,这极大地影响了美观。
刘清泉看着比自己还高还壮的儿子,点了点头说道:“还行,名字没起错,现在就差个媳妇了!”
从这天起,父亲就经常看不见人了,家里的地都是刘大壮一个人种。
1948 年,父亲赶着一辆牛车,后面还跟着一位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
刘大壮在稀里糊涂中,被剃头师傅给收拾了一番。
虽然头发不是很平整,但是好歹一样长了,还露出了两个耳朵。
接着,父亲又给他换了一身新的麻布短衫和一条需要绳子系的裤子。
在剃头师傅的镜子前一照,还真是人模狗样的。
等剃头师傅走了以后,父亲又让他一起收拾东西,说是要搬家。
家里本身就没什么东西,一牛车就装完了。
父亲也没说要搬去哪里,刘大壮也没问,反正家里就他们爷俩,去哪不能安家呢?
东西收拾完,他们赶着牛车就向着隔壁村走去,这边叫二条村。
一直走到一户人家前才停下,路边已经有很多人围观,都在指指点点地说着。
“嗨!这秦家新姑爷,长得真好!”
“是啊!这就般配了!人家淮茹也长得漂亮。”
“听说这家人,是在城里上班的?”
“是有这事,我是听他们家二娃子说的。”
听到人群的议论,刘大壮才知道,父亲要给自己说亲,心里还有点懵,他才十七岁啊!
不过他也不反感,前世就没摸过女人手,这下好了,媳妇马上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