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广东东部一个市,是个极其美丽的小山村。我生于一九五二年岁末。据老人说我出生的时候正是刚解放初期,都说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笑开颜。
那时候门前对面山,和屋后重叠的山峦,植被茂盛绿草茵茵,处处是高大挺拔的几十米高、婆婆娑娑的百年大树,每当晨起站在屋背山顶上,远眺笔架山,连绵起伏的山峰,云雾缭绕,宛如海市蜃楼,这样的风景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转眼间我已过古稀之年,走过七十个春秋,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百般磨难,亦已正式退休十年。退休了在家无所事事,加上子女亦已成家立业。孙女孙子们,也已读小学中学了,过着清闲无聊的日子。
自己总想写点什么,总结人生七十年之平凡岁月。回忆走过的历程,亦总结人生之经验及教训。但又基于自己文化水平有限,而不敢去想,但时至今日终于下定决心奋笔疾书。哪怕写得平庸写自己的事,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之精神去写,去做任何事情都会达到目的。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成就不同,每一个时期的乐趣不同,每一个目标不一样,只要达到了自己所定的目标,岂不是成就?自己做自己的事,下定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何必顾忌别人怎么说?
只要凡事首先解决好本身之忧虑,那就放心去做好每一件事,都会感到无比之心安理得,成就自我就是自己该做的事。
我这个村小地名叫应子上,相隔集市四公里左右,据族谱记载建村于清朝时期,一八一零年左右。我的老祖宗就是应子上的开居祖,是从县城城郊迁居至此。
开居祖叫上生公,上生公共生七子,我太爷爷是上生公第五子邦汉公所生,邦汉公共生五子,我太爷爷是邦汉公之长子,他五兄弟近百年过去,仍才五百多人,这些人都是我太爷爷五兄弟之后裔。
我生在‘柱史家风’的大屋,这座大屋总共差不多有四十个房间,是上生公迁居至此时,定名为应子上时始建的。在十八世纪中叶极度贫困的年月,始建如此庞大的建筑非同小可,估计至少经过两三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建成就。
这座大屋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计算,如此庞大的工程,如此精湛装修应该上千万巨资。整座大屋占地超过一千五百平方米,总体结构是上五下五,两杠横屋加上垫脚屋。
这座大屋牌楼名是‘柱史家风’,也就是斗池门上的楼名。(这个斗现代汉文拼音是dou读第三声第三声是用于量米谷的,第四声是斗争的斗)什么叫斗池客家人都知道。
其实整座屋建成之后,由风水先生选好方位和向势,建一个门楼开一扇门,门的宽度有两米五十至六十,高也有两米多,是用两扇大门板才能关门,这扇斗池门,是整间屋唯一可供出入的门。
斗池的斗,古人的用意是应该用斗量金银,而放进池里的意思,实意是将整座大屋比拟成池,大池里装金装银之意。
为什么古人把整座大屋,只开一扇可供出入的斗池门呢?只有返回清朝时期再回到民国期间,战乱频频土匪众多,人们常遭劫难。把斗池门关牢就能保整屋人的平安,就可免遭劫难。
这样一座大屋,屋内人多时就有一百多两百人。大屋内所存粮食柴米油盐,食用一两个月是不会有问题的。这也是前人的智慧结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的时局,祖先不得不考虑用这种建筑保护他们的子孙。
这座大屋从‘柱史家风’大门进去,就见到长约四十米,宽约四米的大天井。走到大天井正中,又见到一扇宽约两米三十,到两米四十公分宽的大门,这扇大门就是正屋大门。
正屋楼名叫‘紫云楼’。这扇大门高度也有两米二十公分高,门是用两扇门板关闭的。门板很厚,最少厚度有七至八公分。门板取材很是讲究,均是百年老杉木做成的。这种门板也只能用杉木做成,因为杉木干后较其他木质轻,老人小孩用起来才方便。
从正屋大门进去,眼见上厅下厅及左右两廊,和上下厅中间一个天井,上厅深度有五米以上宽度也有四米多,下厅略小于上厅,左右两廊又小于下厅。这样布局就很容易分出主次。然而中间的天井长度略比上厅宽度要大,天井宽度不足三米。
这个天井应该用于采光,和加强屋内空气流通,和方便屋顶排水之用。上下厅左右各有两个房间,即正屋共有八个房间,此屋上下两层结构,一般地面房间住人二楼为仓储,每个房间都有十五平方以上,这整体就叫上五下间两廊的正屋。
从正屋两廊分别往左右两边走,就又见左右两边横屋,横屋也有上下厅和一个天井,一边横屋一共有六个房间,横屋房间中间三个都定为做厨房。横屋上下厅均为饭厅,在天井边有两间冲凉房,此设施左右横屋都是对称的,走出正屋长天井边还有一排垫脚屋共有十间。这些垫脚屋,一般上都给各家子女读书作为书房。垫脚屋房门全向正屋。
像这样一座大屋设施完善,设计完美,建筑结构布局精湛,结合用料配置合理。整座大屋四通八达,房间内住进去冬暖夏凉,这样的大屋在里面居住的人们,均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种结构是最适合客家人居住,客家人是极端团结的民族,凡同族兄弟叔侄一旦遭到外人欺负,不论男女老幼均会同心合力一致对外。
这一致对外的家族理念,客家子弟从小受长辈的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客家人的家长,秉持桌上教子,枕上教妻的理念。所以客家子弟大部分人走出去,都较识礼仪及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