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红萍的组织下,才建立起来了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也就两个班级。
按照年龄分,八岁以前的要求上小班,八岁以上的一起上大班。
这样一个班,勉强可以凑到十几二十个人,也方便节省师资力量。
毕竟学校里的老师,原本就不多。
学校就这样开了大半年,学生大部分都是随军家属的孩子,村民们的孩子没有几个。
对普通农户来说,小孩子只要能下地干活,就是家里的一个劳动力。
所以哪怕学校不需要学费,农民们也不想冒着可能吃不饱饭的风险,送孩子们去念书。
倒也不能说他们目光短浅。
而是他们只能看得到这么远。
更远的地方,是他们看不到的。
杨红萍希望改变这种情况,所以她一直在村民们中间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送孩子们去念书。
毕竟只有念书,才能真正的改变贫穷。
可是进展一直不好,学生们还是没有来。
杨红萍绞尽脑汁之下,灵光一闪的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送鸡蛋!
“……红大姐说,要是来学校里念书的同学,一周内可以分到一个鸡蛋。 所以这才让我跟村民们买了三只大母鸡,等着母鸡下蛋。就只刚才走到这里的时候,大母鸡突然的挣脱了,我和杨老师怎么抓都抓不到到。”
林玉兰说到这里,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而后又笑道。
“还好柔妹子和清浅听到动静,就出来帮我们一起抓鸡了。多亏她们两人,不然大母鸡要是跑了,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红大姐交待 。”
这下子,事情的来龙去脉可算是解释清楚了。
而江柔的注意力,却集中在——
送鸡蛋?!
在未来时代,超市搞活动,是送鸡蛋。
买保健品的拉拢老年人客户,是送鸡蛋。
app注册拉新客户,还是送鸡蛋。
没想到,在七十年代,为了推广教育工作,还是送鸡蛋。
这送鸡蛋,真是百试百灵的好方法!
江柔听得津津有味。
同时对杨红萍更敬畏了,不愧是老革命家,才能想到这么务实, 这么贴近人民群众的办法。
江柔同时还注意到另外一点。
她问道,“玉兰姐,这位是杨老师?”
“是。她叫做杨珍珍。是下乡来的知青,也是来支教的老师。“
林玉兰介绍着。
刚才摔了一跤的杨珍珍,对着众人青涩又礼貌的笑了笑。
“你们好,我是杨珍珍。”
江柔这么走近了一看,才发现杨珍珍的年纪很小,看着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身上有着纯真的学生气息。
大概是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所以眼神特别的干净。
刚才是她误会了,还以为会出现在大院里的女人,一定就是军嫂。
江柔关心道,“杨老师,你好。你怎么样?刚才摔得严不严重?”
杨珍珍不好意思的红了脸,窘迫的说道,“我好像扭伤了脚踝。”
众人一听。
皆是一惊。
特别是林玉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