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小说网 > 美文同人 > 从恢复高考开始 > 第四百零三章 疏导

第四百零三章 疏导(1 / 2)

王士祯在顺治十五年戊戌科考中进士之后,文名渐渐传播开来。

23岁时王士祯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名震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之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就是指王士祯当年咏《秋柳》的所在。

王士祯的成就还不仅于此,在康熙四年的时候,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当时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为王士祯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

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神韵”说,开一代诗风,有大量名篇传世,他写景的诗文尤其为人称道,所作小令中的“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

康熙十七年王士祯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

王士祯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其书法高秀似晋人,备受后人推崇,王士祯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而且这个人还非常的爱才,在康熙朝时王士祯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后,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往往先拜见王士祯,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奖,就会声名鹊起。

老教授还给常不为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你可以不知道王世祯,但是你不应该不知道蒲松龄吧?当年的蒲松龄是个落拓不第的文人,空有满腹学问,但是却不被人赏识,着名的《聊斋志异》写出来以后,没有办法被世人认识,无奈之下,蒲松龄就找到了王士祯。

王士祯看过初稿以后,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加赞赏,写了许多评注将初稿还给了蒲松龄,还赠诗蒲松龄曰:“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由此可见王士祯对蒲松龄的提携厚爱。

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稿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以刊刻《聊斋志异》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扦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

所以,可以说,没有王世祯,也就没有了《聊斋志异》,没有了蒲松龄。

王士祯生平的作品基本都出版保留了下来,从康熙年到民国,都有出版,而常不为手上这本,居然是用毛笔手写的《香祖笔记》,并且有极大的可能性是当初王士祯亲笔手稿,如果是王士祯手迹,那可就真是一字千金了。

而常不为和老教授们不知道的是:这王士祯的诗作虽然后人所知甚多,但是其书法手迹却是传世量极少,后世,国内曾经有家拍卖行拍出过王士祯的《处世手镜暨稿件册》,仅为几页书稿,最后成交价就高达157人民币万之巨!

当然了,这部手稿现在还不值钱,别看常不为不懂古玩文物,但是,常不为就记住了一句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另外,常不为还是知道那些年份久远的东西永远都是有价值的东西的,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国家,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常不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就要搜集这些流落在民间的文物进行收藏,因为收藏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最新小说: 穿越之:喜当四个崽子的恶毒后娘 小叔子成了准男友,未婚夫急红眼 林宇尘在灵幻世界 海贼:出海两年半,建皇级海贼团 三次转世后,我跑去打网球了 找个宅男女神回上古 在崩铁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 养的面首成了摄政王,我被迫躺平 九十年代进城卖菜 焦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