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远还发现在碱地适合种甜菜,根可熬糖,叶可食用,也可喂猪。再远一些的地可中杂粮,也可种小麦,方便引水灌溉。
这样这里的种植非常多样化,苜蓿、稗子、甜菜、粟麦等都有种植。
各作物时节不同、地形不同、功能也各有差异,搭配种植既可以避免某一时段忙不过来,也可以在生活上作为一种丰富和补充。
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尝试,如果效果好,会在其他地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推广。
另外,平城也是周边的山区,严格执行保护植被,尤其是建筑和燃料,尽可能使用较少木材。
定襄、雁门地处阴山余脉灰腾梁南部几百里,灰腾梁低矮,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流,冬季寒冷,普通木结构房屋防寒较差,且多以烧材取暖,大量木材用于盖房、燃料,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
如果放任自由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引起整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改变,最后又变成荒漠地带,那就必须从中原转运粮食物资,然后恶性循环
这是童远不愿看到的,所以立刻执行了保护树木、灌木等植被的命令。
相比于命令,自下而上的意识更为持久有效。
一些用过碳石、体验过这种本地著名特产的屯民起了带头作用,一些多年苦于风沙的流民成了重点发动对象。
军屯又有政教体系,基层影响力当世无双。这样一场基层为主的保护植被,合理开发荒地的运动发动起来。
一些新吸纳的本地屯民,自发地在黄土山坡上打洞建房,虽然这种房子十分简陋,但还是让童远想起了一样很适合这里的建筑,那就是窑洞。
童远见过后世的窑洞,在屯民目前基础上画出改进草图,找了几个造桥有经验的石匠研究用泥丕代替石料砌筑拱形窑洞,很快有了方法。
几个月后一派窑洞建成了,深受当地居民的称赞,成本低,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不久许多人开始仿效。
知道了碳石,也就是煤炭优点的众人,又在平城寻找这种资源。
按照之前记载,南边的河东郡和太原郡有煤炭资源,而地广人稀的雁门没经过认真探查,不知道有没有煤炭。
童远听了嘿嘿一笑,平城要是没有,那天下就没煤了。
山西大同当然不会没有煤炭啦,不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实在是太大的浪费。
在他的建议下,屯民很快找到了大片煤田,甚至还是大片露天的。
这个地方是雁门郡马邑县,属于屯田与普通小农经济混合的区域。
这个大煤田当然被牢牢控制在屯田系统手中,这样也就是新西凉军所有。
发现了马邑县露天煤田后,童远又让申隆御岭部有经验的人,四处探寻找煤矿,后续又找出三四座之多。
至于如何开采,修建煤矿通往大路的道路,备好拉煤的马车、驴车,将煤送到屯田系统,另外向外销售等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