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吃饭的杨宗听到这话,不乐意。他抢在穆妈妈说话前,帮她拒绝:“那不行,我姑住我家。”
黄标心里愈发好奇,穆家与杨家的关系,如此亲密穆家人竟然住在鸿苑,若是那样的话,宝沙是请不到穆家人到他家住的。
穆妈妈没有住到外面的意思:“大哥,谢谢您的好意。我留在医院里陪奶奶,孩子住她大爷的家里就好。改天,我们一定到你家里做客。”
桌底下,黄标不着痕迹地碰了一下宝沙的脚,不明所以的宝沙虽然不明白黄标想向他暗示什么,只是不再坚持让穆妈妈搬到家里住。
初次见面,大家说得更多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介绍。比如,穆妈妈知道,宝沙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他的哥哥姐姐们个个都有三四个孩子,孩子们又分别有两个孩子。
至于宝沙本人,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生了两个女儿,小女儿有一子一女,儿子生的两人全是儿子。儿女们个个都是三十多岁,他们生的孩子,最小的,都已经读小学一年级。
这只是宝沙亲姐弟的情况,他还有许多叔伯兄弟们,因为他爷爷宝贝就是家里的幺子,他有五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们又有许多的孙子后代。
一句话,宝家也是一个大家族,到外地居住的家族成员很少,基本上都在老家京城里发展。
当时,太姥姥和宝贝成亲之后,宝贝觉得太姥姥再生一个自己的孩子,不太现实。于是问她,要不要在宝家众多的子孙之中抱养一个孩子。
建议一出口,马上被太姥姥拒绝。她说,自己有儿子和孙女,不需要别的孩子。因此,抱养孩子的事情,宝贝再也没提过。
宝家的人,对于太姥姥有自己孩子的事情,也是听说过。太姥姥从没有隐瞒这个信息,甚至这么多年来都有提及。
他们偶尔听到太姥姥说起,自己的孙女嫁人、生娃的信息,只是一直没见过太姥姥的后代的庐山真面目。
有些人怀疑,太姥姥根本没有自己的孩子,一切不过是她编制出来,为的是不想换养宝家的孩子。或许怕别人抢她的家产
这种想法,一直到后来,太姥姥做财产公证以及为儿孙置办财产时,才打消他们的怀疑。
宝沙眼见穆妈妈谈吐不凡,举止优雅,心里猜想着,奶奶的孙女,估计来历不凡,还有她的女儿,大方磊落,非常出挑。
期间,穆妈妈接了个电话。宝沙和黄标对视,很是惊讶。他们没想到,穆妈妈竟然南方人。他们听不懂粤语,可是,却知道穆妈妈讲的是粤语。
说话轻声细语的穆妈妈,令他们产生一种错误,觉得她说吴侬软语。直到她说粤语时,两人才被吓了一跳。
心里记挂着奶奶和小女儿,穆妈妈简单的吃了些东西;满腹心事的黄标和宝沙吃的也没多;只有杨宗将自己的胃填满。
结账之后,心细的宝沙看到穆妈妈没有打包食物:“大妹子,囡囡平时喜欢吃哪些菜”
“我已经让人给小妹送吃的。”
杨宗觉得,这个饭馆的菜,肯定不合小丫头的胃口。因此,他刚才已经照她的胃口,另外给她点了些吃的。因此,穆妈妈才没有给小女儿点菜。
大家在馆子门口分别,目送杨宗陪着穆妈妈离开。
宝沙与黄标是坐同一辆车来的,车上,黄标认真地看了宝沙一眼:“宝叔,你家奶奶,是什么来历”
你问我,我问谁宝沙两手一摊:“我知道的,不比你多。刚才吃饭的时候,你踢我做啥”
不说我都忘了,黄标意味深长一笑:“你大妹子旁边的那个年轻人,不认识”
“眼熟,一时之间想不起。”
呵呵,那么一个贵公子,你都认不得。黄标正色道:“你想不起他,但是他的爹,你肯定知道。”
律师说话就是喜欢卖关子,宝沙不满瞪他一眼:“有屁放快。”
“杨贞。”
猛然把眼睛睁成铜铃的宝沙惊讶张大嘴巴:“是他”
要不然,你以为是谁。黄标好奇穆家与杨家的关系:“宝夫人的来历,你真的一点儿也不知道”
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他爷爷才知道,宝沙摇了摇头:“人是奶奶让你联系的。你对穆家的了解,应该比我多。”
才怪,除了一个电话号码,几个人的名字,黄标知道的,不比宝沙多:“我只知道你大妹子一家,居住在一个叫海门的小地方。”
只是,看穆家人的举止谈吐,一点都不小家子气。而且,竟然与杨家扯上关系,大爷,那声称呼,叫的是杨贞吗应该吧,没看人家的小孩子,住到人家家里去。
如果,宝沙与穆家人打好关系,对宝家来说,有利无害。黄标觉得,这对宝家来说,是个好机会:“沙哥,看在宝夫人对你视如亲孙的份上,你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妹子,应该不排斥与你家来往。”
宝沙是个生意人,知道黄标的话里话,他若有所思:“我想和人家走亲戚,得看大妹子肯不肯认我这个沾边哥哥。”
“以诚待人。”
黄标是这么认为的,穆家人并不难相处。之前他与穆亦漾通话,虽然突兀,可是,穆亦漾到最后,也没当他是骗子而对他说什么过分或不礼貌的话。
他记得,穆妈妈有三个女儿,今天,他只见到小女儿,另外两个女儿呢,她们是否一起来到京城
病房里,穆亦漾与大炮正在吃饭,杨老爷子和邓老爷子坐在病床旁边,身边是杨厚抱着大大、慕容俊浩抱着小小,阿漪坐在床头旁边,轻轻地按摩着太姥姥的双手,大伙与老人家轻声地聊着。
太姥姥对杨家并不陌生,小艾在京城里念书的时候,就写信对她提过自己在京城里有个结拜兄弟的事情。后来她来到京城之后,对杨家的事情亦有所闻。
杨老爷子与太姥姥聊着自己当初与小艾相识的事情:“年轻气盛,目中无人。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二弟,被他借古讽今,好一阵嘲笑。恼羞成怒的我与小艾打起来,我俩打的可凶了,身边的人都不敢劝架。”
不打不相识,说的就是杨老爷子和小艾。有句话说的好,打出来的交情才深厚,他与小艾的交情,始于这场惊天动地的斗殴。
想到从不轻易动怒的大儿子,太姥姥一脸的幸福:“小艾脾气很好,我猜,肯定是你的错。”
“还是干娘理解小艾,我年轻时的脾气确实臭,火炮一样,一拉就着。自从认识小艾,我的脾气才开始收敛。”
感慨万分的杨老爷子想起往事,唏嘘不已:“我这一生,能听进劝的话不多。只有二弟,他的话,说十句,我听十一句。句句话,令我终生受益”
二弟当时经常劝他,“大哥,坚持你的想法,不要轻易受他人的影响”;“大哥,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大哥,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