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山之后,工程进度果然有了显着的提升,工人们再也不用拿火来烧烤石头了。
加上附近岛上的岛民们也都非常积极的响应了大司农的号召,非常主动的搬来了翁山岛上居住。
其实积极配合的主要原因是工地上管饭,还是干饭,而且管饱。
工人们的饭量大都都大的惊人,打上满满的一大碗饭,还没回到饭桌,就已经被啃掉半碗了,一碗接一碗的,甚至都不需要菜来下饭。
如此生猛的模样,把还玉她们几个女人给看的一愣一愣的。
数次向王浩提出建议,希望他能立个规矩,每人最多吃三碗。
倒不是心疼这点粮食,实在是他们这个吃法,对身体是极不健康的。
对于这样的建议,王浩只能报以苦笑作答。
健康?健康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实在是一种奢侈品,在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的时代,跟他们讲健康,无益于一种讽刺。
所以最后仍然没作任何改变,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或许以后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但这样的饱饭,怕也是很难得能再吃到的了。
况且这干的都是力气活,不吃饱饭,还怎么干活。
那么多张嘴每天都要吃饭,每日的米粮消耗惊人,接近百石计。
一船大米运过来,吃不了多少日子就给吃完了。
蔬菜肉食什么消耗倒是不多,主要就是这粮食。
好在自己有船,去明州港运一趟粮食也不算麻烦,采购的事都有那边的市舶司衙门负责,只要过去拉过来就行。
几千个岛民加上几千个水军青壮,如今的码头工地上,有将近万把工人在辛苦劳作。
他们不但要在这里建立起一座庞大的港口,还要在港口附近建造一座城市,一座与内陆县城一般大小模样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之前在故临城的时候就弄过一座,也是发动当地居民建造的,因此这一回可算是驾轻就熟。
其实也没啥花招,就是当前最常见的县城模样。
四四方方,两条十字街贯穿东南西北,县城中心是县衙,基本上八成以上的县衙都是这个布局,一点新意都没有。
只是这翁山县衙稍微有些不同,因为地势关系,再加上工具落后,山体部分很难被利用,只能造城长条形模样的形状。
建造的安置房,也都是砖石结构,每家每户,也几乎都是一摸一样的,岛上原先的居民,贫富差距很小,基本上都是精穷精穷的。
然而尽管精穷,但当人们知道在建的这些砖房将来是要分给他们居住的之后,就再也不肯拿工钱了。
甚至有好多人,想把上个月拿的工钱给退回来。
他们不知道陆上的人们有没有这样的福利,还是只是他们有这样的福利,但无论怎样,这样的福利太重了,不能也不敢奢求更多。
每个人都在憧憬以后的好日子,住在县城里面,每家都有几间干净的敞亮的砖房,码头上就是各种来往的商队,不论是做点小买卖,还是去码头上寻个活计,再也不愁这把子力气换不到饭吃了。
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对这些过惯了苦日子的岛民们来说,很难想象,也想象不出来。
但是现在他们敢想,因为这一座座的小院,都是他们自己盖起来的,以后也是要住在这样小院里的。
也因为这个,现在的他们干活也更卖力了,也更仔细了,那房子,以后可是他们自己住的。
大司农说了,等房子都造好以后,就给他们分房子,连怎么分都说好了,就是抓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