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将背包往一旁的地上一放,也从立柜里拿了一件白大褂套上,然后大步走到黄云轩的身后,睁大了眼睛看了起来。
此刻,古董盒已经被黄云轩给打开了,里面装着的一件纺织品物也已经被他小心地平摊在了工作台上面。
黄云轩回头看了向南一眼,介绍道:“这是一件北朝的绞缬绢衣,不过这件物的绢质地细腻、轻薄飘逸,应该是当时品质比较好的一种。”
向南仔细看去,发现这件北朝绞缬绢衣整体呈紫色,短身,基本呈对襟,两襟下摆处微微有些相交。两只袖子则是喇叭型的宽袖,靠近腋下拼缝处则有横向打褶。
绢衣单层无衬里,衣襟上有红、褐两组系带,用于系结。
这件绢衣的款式属于当时流行的襦,即长不过膝的短衣。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中有描述“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本件绢衣即为所述之“襦”,且同样为紫色。
早期,男女均可穿襦,既可当作衬衣,也可穿着在外。东汉以后多为女子穿着,常下身配裙下裳。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这件绢衣的面料上,全都布满了白色点状图案,而且,每一个点实则是一个接近于方形的白色圈。
“这个白色点状图案,实际上是通过绞缬工艺获得的,这种图案可称之为&039;醉眼缬&039;。”
黄云轩继续解释道,“绞缬又称作为扎染,是从北凉时期开始流行的。”
所谓扎染,是华夏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指的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而这件绢衣的布料上布满了大小形状相同的白色点状图案,且排列规整,可见扎染工艺之细致精湛,极具匠心。
“咱们先来看一看这件绢衣的病害情况。”
黄云轩又转头看了一眼向南,见他注意力始终集中,不由得微微点头,回过头来用手指轻轻触碰这件绢衣,继续说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绢衣的前襟与后背的拼缝线几乎全部断开了,背部右侧也有大面积的残缺,破损边缘部位比较糟朽。而且,两袖皱褶严重,袖缘多处脱线,并有缺损。”
说到这里,他回过头来问向南,“向南,你想一想,像一件残损得这么严重的纺织品物,应该怎么着手去修复?”
“啊?”
向南愣了一下,不是让我来观摩修复过程的吗?怎么又问起我来了?
话说我可只观摩过一次缂丝龙袍的修复过程啊,怎么可能知道绢衣是怎么修复的?
这是坑徒弟啊!
不过此刻显然不是辩解的好时机,也幸好他之前看过不少纺织品物修复的视频资料,多少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要不然还真得抓瞎了。
此刻反应过来后,向南想了想,这才说道,
“我观察了一下,这件绢衣,属于平纹丝织物,而且它单层无衬里、面料轻薄,因此,我觉得在背部和袖口等残破的位置,可以在局部衬垫修复材料,再采用针线缝合的物理修复方式实施修复。”